2024年10月11-14日 山东国际会展中心(山东·济南)
位于福建省东南部,香飘五洲四海,的“安溪铁观音”。于今年5月20日,“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”被联合国粮农组织(FAO)正式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。
铁观音传说
这里流传着关于安溪铁观音的两个传说,一个传说是乾隆元年(1736年),南岩书生王士让发现层石荒园间有株茶树与众不同,经过精心照料,采制成品。将茶献给乾隆皇帝品尝,乾隆帝见其沉重似“铁”,美如“观音”,便赐名“铁观音”。
另一个传说是,发生在1702年,魏荫梦见观音来点化他,送给他一棵摇钱树。那是一棵长在打石坑石壁处的茶树,那茶树上的茶叶采之不尽,用之不竭。因这茶色泽似铁,沉重如铁,又是观音托梦所赐,故得名“铁观音”。
无论是帝王赐名,还是观音托梦。不同的版本,成就的都是“铁观音”之名。
地理气候环境
环境优美、空气清新,森林覆盖率66.57%,气净、水净、土净的“三净之地”给茶树提供了十分有利的生长条件。也正是因为这样,才让这里所出产的铁观音独一无二,色泽乌润,富有光泽,汤色金黄,滋味醇厚,香气清香悠长。
铁观音母树
“ 饮水思源 ”,那么品茶,必尊母树。这株“神树”在饱经数百年风雨的洗礼后,依然枝繁叶茂、苍劲有力。茶农们采用了“短穗扦插”繁殖技术,不仅解决了茶树繁育容易产生变种的世界难题,还繁衍了漫山遍野的茶树,丰富了世界茶叶种类和茶树繁殖技术。
至今安溪仍保留有铁观音母树,这个不仅丰富了世界茶树基因库,还造福了这一片土地上的人,让世世代代得富于它。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安溪茶农,满足了天下爱茶人的饮茶需求。
农业生物多样性
来于自然,更要敬畏于自然。退茶还耕还林,为茶业发展上好生态底色,采用了“茶乔间植、套种绿肥、梯壁留草”的自然农耕方法。让山、水、林、茶、草和谐共生。
又推广“有机肥+配方肥”“茶+沼+畜”“水肥一体化”等模式,通过生态修复和农艺改良,物理防控和生物防治,提高茶园生态系统稳定。
这里茶树种质资源非常丰富,拥有茶树品种100多个,其中6个被国家认定为优良茶树品种。有258种野生陆地动物和940种维管植物。
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为茶树生长提供了良好的自然环境,生态茶山在水源涵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,有利于气候调节、养分循环和水土保持。
根据自然条件,创造了一个立体复合生态茶山景观,“山顶水源林,山腰茶中有寨、寨中有田,山脚为河流”,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,茶园呈现四季不同的美景。
传统制作工艺
传承历史,匠心精神。经过300年的传承和在长期制茶实践的积累优化下,创造了“半发酵”乌龙茶制茶技艺。
每一泡安溪铁观音都历经做青、杀青、成型3大阶段,晒青、晾青、摇青、杀青、揉捻、初烘、包揉、复烘、复包揉、烘干10道工序,经过36个小时连续制作,各个工序环环相扣,形成独有的“观音韵”“兰花香”高雅品质。
天然馥郁兰花香,滋味醇厚甘鲜,回甘悠久,具有独特的“观音韵”,茶香高而持久,“七泡有余香”,独一无二的高贵品质为世界茶人所喜爱。
国家茶叶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主任郑国建就曾对媒体表示,安溪铁观音所含茶多酚、氨基酸、维生素等高于其他茶类,含30余种无机矿质元素,70余种香气物质。神奇、独特的“半发酵”制茶工艺,使它具备绿茶的鲜爽、红茶的甘醇、花果的芬芳而魅力独具。
独特的茶文化习俗
“安溪人的好客,入门就泡茶”“未讲天下事,先品观音茶”的独特的安溪茶礼文化。将柴米油盐酱醋茶中的茶,渗透到茶乡人民的生产生活中,以茶待客、以茶为礼,透着包容、清雅、礼仪、和美的生活智慧。
琴棋书画诗酒茶中的茶,融入了茶诗、茶歌、茶舞、茶书等文化滋养一代又一代人的涵养。茶农也在长期的生产过程中,相互交流、切磋、比试各自的制茶技艺,形成独特的民间技艺切磋形式——斗茶文化。
以铁观音为媒介,搭建桥梁,团结世界茶人,为推进茶文化繁荣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。
资料来源 | 农业农村部新闻办公室、网络